精美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精美文学 >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> 第0099章:全民大讨论,苏良返京(求月票)

第0099章:全民大讨论,苏良返京(求月票)

  第0099章:全民大讨论,苏良返京(求月票) (第1/2页)
  
  翌日,天刚蒙蒙亮。
  
  三司使王尧臣的奏疏便呈递到了垂拱殿。
  
  昨晚,他看到苏良那句“数日之赋,堪比足年”,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好觉。
  
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。
  
  自真宗皇帝封禅泰山、赏赐百官后,大宋的财政便开始捉襟见肘,出现了危机。
  
  当下,大宋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田赋(因分夏、秋两季征收,又称两税)、杂税(经制、折帛、身丁钱、役钱等)、专卖收入、商税收入、官田收入等。
  
  宋的财政收入并不少。
  
  太宗期便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,两倍于唐室。
  
  太宗之后,财政收入更是稳步上升,至庆历年间,财政综合收入已然破亿。
  
  但这种财政收入的与日俱增,并不是大宋强盛的征兆,而是对民间折变加征、横征暴敛的结果。
  
  大宋,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!
  
  军费、官吏俸禄、皇室费用、祭祀、赏赐、岁币等……
  
  每一样,都让三司不得不量入为出,精打细算。
  
  钱不够,便变着方式从百姓手里抠,但现在已经抠不动了。
  
  而今,商贸之税已与田赋同等重要。
  
  王尧臣听到齐州这种促进商贸繁荣的方式,自然甚是支持,此举能为三司解燃眉之急。
  
  于是,他在奏疏中向赵祯请求:可在全宋范围内开展类似齐州的招商之法,令地方主官招商,促进多州商贸发展。
  
  赵祯看过后,将奏疏放到一边,拿起苏良的奏疏又看了一遍。
  
  他也很心动。
  
  国之财力,代表的是皇帝的腰杆。
  
  若当下国库殷实,百姓安居乐业。
  
  赵祯也会生出开疆扩土、收复燕云的念头。
  
  没有一个皇帝不想着完成大统一,行祖宗未竟之事,博得千古圣君之名。
  
  但前提是,要有足够的钱财支持。
  
  与此同时。
  
  夏竦、王拱辰等人也陆续上奏。
  
  他们称苏良的奏疏乃是齐州特例,其他州府若参照齐州,必然会造成内乱。
  
  此外,他们认为最严重的是,此举令士大夫官员与铜臭为伍,逆圣人教化,应当立即叫停。
  
  若官员都为铜臭奔走,则天下再无良官清官。
  
  赵祯明白,这些其实都是场面话。
  
  这些官员真正在乎的,是此例一开,士大夫官员们的地位与尊荣将会迅速下降。
  
  就像一座酒店的大掌柜。
  
  本来坐在柜台中悠哉悠哉地饮茶看账,突然让其肩头挂抹布,去门口热情迎客,还要弯腰擦桌子,脸面自然挂不住。
  
  一日间。
  
  赵祯便收到了三十多封奏疏。
  
  大多数京朝官们都站在了夏竦、王拱辰那方。
  
  这让赵祯不由得想起范仲淹在新政时,限制官员磨勘升迁,抑制恩荫制度时,官员们激愤的反对之声。
  
  当时,是在砸士大夫官员的饭碗。
  
  而今,则是让士大夫官员们没有那么轻松地吃这碗饭。
  
  赵祯突然有一种错觉,其喃喃道:“朕怎么感觉变法似乎又开始了!”
  
  ……
  
  就在这时。
  
  王拱辰也写了一篇文章,名为:《良官论》。
  
  此文的核心为:良官者,有知有德,不被铜臭所误,爱民而非自贱。
  
  这篇文章,乃是为反驳欧阳修《官仆论》中所提的:官,民之仆也。
  
  王拱辰认为,欧阳修是在恭维百姓,沽名钓誉,良官是百姓的父母官,而非牛马。
  
  作为状元,他的文章还是非常具有蛊惑性的。
  
  并且,他自掏腰包,命人抄写了许多份散发在民间,引得百姓瞩目。
  
  一时间,汴京城的全民大讨论再次上演。
  
  有人认为——
  
  官员俸禄皆来自百姓税赋,理应做民之仆,而非高高在上。
  
  齐州发生的“知州坐官道,通判守驿馆”,实乃齐州百姓之幸事。
  
  也有人认为——
  
  大宋向来提倡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,官员是天下百姓的管理者,而非牛马。
  
  欧阳修之言,实乃沽名钓誉,恭维百姓,而齐州之策,更是哗众取宠的小伎俩而已。
  
  茶馆、酒楼的文人士子、商人走卒,甚至勾栏中搂着歌伎喝酒的纨绔公子们都在唾液横飞地议论着此事。
  
  甚至,出现了多起打斗事件。
  
  论气血、骨气,汴京的百姓比守卫汴京城的禁军都硬。
  
  其实,这就是一场百姓对官员权势的挑战。
  
  知州坐官道,通判守驿馆。让百姓们看到了原来士大夫官员还可以有另外一副模样。
  
  ……
  
  垂拱殿内。
  
  赵祯正望着三份奏疏发呆。
  
  一份来自范仲淹,一份来自富弼,还有一份来自曾经的太平宰相、被贬外任的晏殊晏同叔。
  
  范仲淹与富弼支持天下州府应学齐州之变。
  
  官员理应为俯首之栗米,为百姓之忧而忧,方为士大夫之责。
  
  范仲淹和富弼深知大宋财政之忧,且明白商贸繁荣将会对抑制土地兼并带来莫大益处,故而甚是支持。
  
  但晏殊的观点就有些悲观了。
  
  他认为,此事有违祖宗之制,势必引得士大夫官员的不满,且齐州之策未必适应天下,应慎重处理,免得官员们再次生出怨念。
  
  晏殊作为赵祯少年时的老师,教他最多的便是:守江山,慎重为先。
  
  这也导致赵祯做事从来都是思之再思,很少做出一意孤行的事情。
  
  但这一次,他不打算听从晏殊的意见。
  
  就在这时,杜衍与吴育在门外请见。
  
  二人的手里抱着数张奏疏,杜衍率先开口道:“官家,徐州、海州、扬州等八位知州上奏,请求习齐州招商之法,用于本州商贸!”
  
  “另外,海州知州已偷偷学起了齐州的招商之策,不过他去的不是官道,而是码头!”吴育有些哭笑不得地说道。
  
  “嗯?”
  
  赵祯不由得感到有些意外。
  
  汴京城的七成京官可都是反对齐州招商之策的。
  
  他翻过奏疏后,不由得瞬间明白了。
  
  这些人的目的简单而又直接。
  
  为了仕途。
  
  地方主官升迁,考察标准有很多,如劝课农桑、平决狱讼、官声好坏、赋税多少等。
  
  但是最硬的指标,便是税赋。
  
  一州之地,税赋高者,便是富州,升府的主要标准要是税赋。
  
  而齐州的招商之法,最大的功用便是能够提高税赋。
  
  这些州府主官们,自然也想提升税赋,以此升迁。
  
  赵祯看后不由得笑了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