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美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精美文学 > 北宋大相公 > 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五章 官职

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五章 官职

  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五章 官职 (第2/2页)
  
  五代后唐明宗始设盐铁、度支和户部
  
  “三司”,宋初沿之。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之贡赋和国家的财政。
  
  长官是三司使,其权位之重,与执政无殊,号称
  
  “计相”。《宋史、职官志二》说:国初沿五代之制,置使以总国计,应四方贡赋之入,朝廷不预,一归三司,通管盐铁、度支、户部,号曰
  
  “计省”,位亚执政,目为
  
  “计相”。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。宋太宗时,罢三司使,另设盐铁、度支、户都三使。
  
  真宗时,又罢三使,重设三司使一员,另设盐铁副使、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。
  
  盐铁之下设七案,即兵案、胄案、商税案、都盐案、茶案、铁案、设案等,掌管全国矿冶、茶、盐、商税、河渠和军器等。
  
  度支之下设八案:赏给案、钱帛案、粮料案、常平案、发运案、骑案、斛斗案、百官案,掌管全国财赋之数。
  
  户部之下设五案:户税案、上供案、修造案、曲案、衣粮案,掌管全国户口、两税、酒税等事。
  
  三司的附属机构,据《宋史·职官志二》载,有磨勘司、都主辖收支司、拘收司、都理欠司、都凭由司、开折司、发放司、勾凿司、催驱司、受事司等。
  
  由此可见三司职权之广泛,与事务之殷繁。北宋前期,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,三司实际上取代了尚书省的许多职务。
  
  元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仍归户部、工部管辖,其中胄案改置军器监,这些改革似较合理。
  
  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,因此,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以别掌之。
  
  北宋前期,中书门下主管民政,枢密院主管军政,三司主管财政,三者鼎足而立,彼此不相知,而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。
  
  神宗改制后,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。南宋时,宰相兼任枢密使,又兼管部分军政。
  
  这样,宰相重新握有民政、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。监察机构宋代监察机关,沿袭唐制,中央设御史台,下设三院,《宋史·职官志四》说:“其属有三院:一曰台院,侍御史隶焉;二曰殿院,殿中侍御史隶焉;三曰察院,监察御史隶焉。”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。
  
  御史大夫名义上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,但宋初不除正员,只作为加官,授予其他官员。
  
  检校官带宪衔的,有检校御史大夫。元丰改官制后,一并除去。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台的真正长官,称为台长;副长官是侍御史知杂事。
  
  御史官的职掌是
  
  “纠察官邪,肃正纲纪。大事则廷辨,小事则奏弹。”上至宰相,下至一般小官,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。
  
  官阶低而任殿中侍御史,或监察御史者,称
  
  “监察御史里行”。此外,还设推官二员,专管审理刑事案件。三院御史上疏言事,评论朝政或弹劾官员,按规定必须先向中丞报告。
  
  仁宗时,刘筠任中丞后,御史言事就不必请示本台长官了。地方官的监察,由通判负责。
  
  同时,皇帝还经常派遣转运使、按察使、观察使到各地去监察,这些都属于外任御史。
  
  转运使本来是管理财政的,但也兼任监察官吏。南宋时,地方监司官职权加重,安抚使称帅臣,宰相外出巡事时,虽说是典州,亦必兼此职。
  
  后来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、制置二使,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,成为一路之长官。
  
  开元代行省承宣布政司,开明代按察司制度之先声。宋代的御史官人数没有定制,可多可少,随皇帝意旨而定,除御史中丞较固定外,其他御史可随时增减。
  
  宋代的谏官称为司谏、正言。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,但实际上空有其名,未能履行其职。
  
  最终便混同御史,专司监察官吏。按规定,谏官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,称为
  
  “月课”。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,不必是否有据,当时称为
  
  “风闻弹人”。若奏弹不实,谏官不必受到惩罚。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,则罢作外官或罚
  
  “辱台钱”。这种规定更助长了御史滥用弹劾权。例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,曾面弹王安石,胡说一通,但神宗也不加责怪。
  
  所以,宋代的宰相大受牵制,无可奈何。按规定,台谏官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,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,因此,台谏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。
  
  当时人说宰相与御史台是敌对的营垒,互相仇视。御史官在宋代以前与台谏官分开,宋代实际上合二为一,主要用以监察官员,看其是否忠于皇帝,而不察其是否忠于职守。
  
  虽然历代均如此,但宋代尤为突出。宋代随着专.制皇权的加强,谏官对皇帝的过失更不敢有所规劝,因而谏官与御史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,都是以弹劾官员为责,这种变化导致了后来台谏的合流。
  
  由上所述,宋代中枢机构的行政、军事、财政、监察这四种大权分得十分清楚,而总之于皇帝。
  
  宋朝统治者的这些集权措施,日趋严密,甚至达到
  
  “细者愈细,密者愈密,摇手举足,辄有法禁”的程度。九寺:指太常、宗正、光禄、卫尉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等寺。
  
  北宋前期,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,但大部分已成闲官,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
  
  “判本寺事”。其中只有大理、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。诸监:宋代先后设置国子、少府、将作、军器、都水、司天等六监。
  
  宋初各监的基本情况是,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,仁宗以后,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。
  
  少府监的主要职事巳划归文思院和后苑造作所,本监只管制造门戟、神衣、旌节等物。
  
  将作监也只管祭祀、供给牲牌、镇石、炷香、盥水等事,有关土木工匠的政令、京城的缮修都归
  
  “三司”修造案掌管。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,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。
  
 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,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。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,其下称翰林学士、知制诰。
  
  承旨不常设,其他学士也无定员。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、赦敕、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,还侍皇帝出巡,充顾问。
  
  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。北宋前期,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,如任知开封府、三司使之类,并不归院供职,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,才真正掌管诏命。
  
  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、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,称为
  
  “内制”;若单称知制诰,奉皇帝或宰相之命,分房起草官员升迁、磨勘、改换差遣等制词,则称为
  
  “外制”,总称
  
  “两制”。说回陆垚,从宋代的这个官阶体制就可以体现出,作为即将上任的正二品枢密副使。
  
  不用多说,这赵祯是一定会让自己去边关打仗的。对于已经熟知剧本的陆垚来说,应该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。
  
  和陆垚不同,苏轼和曾巩,显然对自己的成绩和给到的官职都非常满意。
  
  而苏辙那边呢,虽说没能够进入前三甲,但是在苏辙看来已经不报什么希望,倒是最后能够通过殿试,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情。
  
  陆垚坐在回府的马车上,棠溪从陆垚的神情也看不出来,到底他是高兴不高兴。
  
  不过,虽说棠溪将马车停到了稍远一些的地方,但是今天这新形式公布成绩是一个热点事件,所以棠溪是知道陆垚获得了探花的。
  
  只是棠溪觉得陆垚的表情看上去并不怎么开心。不过,棠溪的思维方式跟常人也不太一样,他只是觉得,公子试音位没有能够获得状元所以才不怎么高兴的,他哪里知道这枢密副使真正的工作是什么。
  
  陆垚坐在马车上想起赵祯之前说的话,三天后就是琼林宴,然后就应该是去报到上朝了。
  
  而赵祯表示,所谓的录取通知书马上就会送到自己的府上,也就是圣旨和官服。
  
  陆垚想到这里,不由得叹息一声。一转眼,自己穿越过来已经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了,终于也要正式进入仕途当中了。
  
  而且,自己也是找到了喜欢的人,完成了婚事,总体来说也算是不错的。
  
  将来的路,驰骋疆场,必然更加艰难,不过还是那句话,既来之则安之,顺其自然吧。
  
  没过多久,陆垚就已经回到了陆府。还没下马车,陆垚就听到府门外传来的喝彩声和鼓掌的声音。
  
  不用说,父亲陆盱和母亲言氏一定是知道了这个消息,所以安排了人在门口迎接自己。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