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三章 向宗回、高公绘: 我也可以听话,我也可以做事 (第1/2页)
第二天,郭忠孝就将曹佾等人入宫的时间禀告给赵煦。
选择在了七月的戊午日(初三)上午。
对此,赵煦自是没有异议。
同时,郭忠孝还送来了今年太学补试后的合格士子名单。
太学和科举是不一样的。
科举三年一届,大体上参与人数和录取人数,都是固定的。
偶有微调,也都在一个固定范围内。
但太学不一样。
虽然庆历兴学后,太学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招。
如今太学三舍(外舍、内舍、上舍),员额已经达到了两千四百人。
但是,太学每年新录士子,却从不固定。
因为太学采取的是‘随缺随补’的政策。
简单的来说,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。
只有那两千四百名太学生出了阙,太学才会招生。
招生方式,采取地方推荐+太学考核的办法,一般每年集中考试一次,这就是补试了。
补试按成绩,将新学生们分为两等。
优秀学生,录入内舍,次一级的就放到外舍。
至于什么是优秀学生?
这基本上与当年内舍升上舍的人数对等。
也就是说,可能往年录取前十名。
但今年因为太学的内舍生不够努力,只有七个人考上了上舍。
那不好意思,就只会录取七個。
而内舍生升上舍,其实一般也取决于上舍生们够不够努力。
总之,太学就是这样呆板。
有识之士,也早就发现了,早早的在呼吁改革。
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时,就曾想过,打通从中央到地方州县的升学系统。
明确太学-州学-县学三级升学体系。
可惜,他还没有来得及做就被罢相。
这个事情也就搁置了下去。
所以,如今的太学,依然是沿用熙宁兴学时的制度。
将太学报上来的内舍生和外舍生名单,随便翻了翻。
赵煦就在名单的末尾看到了一个让他动容的名字——宗泽。
“宗泽怎提前入京了?!”
然后,赵煦就看到了,推荐宗泽入京参加太学补试的官员名字——朝散大夫、两浙路转运使兼知明州陈睦。
于是,赵煦想了起来:“哦……原来是朕让陈睦办的事情。”
那还是在年初的时候,赵煦在将种建中兄弟召到自己身边,充为近侍时,心血来潮做的决定。
时隔八个月后,赵煦看到,宗泽的名字出现在太学的补试合格名单中。
忍不住的笑了起来。
这可是在靖康之难,那万马齐喑的黑暗时光中,少数闪耀的大宋之光。
可惜,碰到赵佶、完颜构父子这一对活宝。
满腔热血与满腹忠诚都喂了狗。
不过,这位未来的金兵嘴里的‘宗爷爷’,这次补试成绩,似乎不太理想,只是勉强合格,被录为外舍生,名字都被写在了最后面,要不是宗泽这个名字,赵煦在现代念叨过无数次,也遗憾过无数次——惜不能重用!
可能他也就没有注意到了。
而,赵煦知道,一般而言太学补试名单的最后那几个名字,大概率都是那种成绩不合格,但碍于举荐此人的大臣的来头,太学只能硬着头皮录取的人。
于是,赵煦想了想,提起笔来在宗泽的名字上圈了一圈。
然后在旁边写下一行文字:该生名字甚好,朕甚喜也,可升内舍。
皇帝,就是可以这么任性的随便找理由来提拔人。
做完这个事情,赵煦就让冯景将名单还给郭忠孝,道:“送去太学,让陆佃循例录用。”
“诺!”
……
太学祭酒令厅。
陆佃看着刚刚通见司的人,送来的天子御批过后的太学补试名录,陷入了沉思。
历代以来,太学补试和科举省试的名次,宫里面一般是不会干预的。
天子真正重视的,只有殿试和上舍生的考核。
可是,这次却出了意外。
送上去的名单,天子是没有否。
但却御笔一勾,将一个外舍生,直接拔擢到了内舍生的行列里。
理由更是极为荒缪——名字吉利,朕很喜欢?!
要不要这么荒唐!
陆佃深深吸了一口气,让人去将这个叫宗泽的太学生的补试卷宗以及脚色取来。
他还是有些骨气的。
若是,这个叫宗泽的家伙,是一个纯粹的关系户。
那么拼着获罪官家,他也要坚决驳回这个不合理的指示——此乱命也,不敢奉诏!
然而,当宗泽的卷宗以及脚色被取来后,陆佃看了一遍后,眉头就皱起来。
“怎么回事?”
“这样的好文章,为何考官不取?”
在陆佃眼中,宗泽写的文章,可称得上是朴实无华,重剑无锋,写的是相当好!
好到几乎与恩相(王安石)的新学思想,一模一样。
其在卷宗上,所引用的经义解释和典故,更是多出自《字说》、《三经新义》。
然而,阅卷的考官,却直接将之黜落!
错非是,该生是待制大臣推荐入京参与补试的士子。
恐怕如此美玉良才,就要就此埋没了。
“可恨呐!”陆佃气呼呼的查起了当时负责阅卷的官员。
然后,他就知道了是谁在搞鬼?
国子监司业黄隐!
“黄从善!”
“果然是这贼臣!”
对黄隐做出这种事情陆佃毫不怀疑。
因为,黄隐在国子监里,一直和太学里的新党不对付。
早在去年的时候,黄隐就已经在国子监里,鼓噪舆论,要反攻倒算,甚至想要废除太学以字说、三经新义考核的制度。
对自诩为荆国公学术上的衣钵传人的陆佃而言,这就是死敌了。
“幸好,当今官家圣明,能识英才,才让如此美玉,不被埋没!”陆佃感慨着,便提起笔来,将这个叫宗泽的士子的名字,提到了内舍生的名单中。
既然内舍生加了一个。
自然要减掉一个。
于是,他直接将这名单里的一个黄隐录用的人,挪到了外舍生的名单,取代了宗泽的位置。
叫汝玩心眼?
老夫可不惯着!
……
七月戊午,眨眼就到。
这天上午,高公绘早早的就到了内东门下。
他到的时候,向宗良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了。
“景弼兄安好!”
“君素安好!”
两位皇亲国戚碰了面,却并不是太高兴,反而有些愁容满面。
主要是,他们两人的哥哥现在已经是大宋外戚之中的‘贤臣’了。
自从高公纪、向宗回去了熙河路,朝野内外,对这两位国亲的吹捧就多了起来。
尤其是随着熙河那边的棉花田,越种越多。
有识之士,都开始加入了吹捧行列之中。
虽然,偶尔有些杂音,会有人杞人忧天,担心外戚坐大,希望调离这两位国亲。
可明眼人都知道,这两位在熙河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。
按照赵卨上书的奏疏说就是:管勾熙河兰会边防财用公事臣宗回、公绘,在熙河遵朝廷典章,外抚羌、狄,内安百姓,兴学重教,可堪良臣也!
反正,他赵卨也不想升官更不指望能拜任宰执,所以直接放开了吹!
不止赵卨这样说。
熙河地方上的汉、羌豪强,甚至是横山里的羌人头领、吐蕃的大首领们,也都对这两位国亲大加称赞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